我们忙碌且漫长的一生,有多久是为自己而活?
这并不是一篇关于人生哲学思考的文章,也不会讨论关于活着的意义:因为我写不出来。我个人是信鬼神之说的,所以投胎转世对我来说是存在的,但这里我们不再多谈——我只想聊聊我对于一生的回想和展望,不去讨论虚无缥缈的问题。 大部分人对自己活着的目的大都很抽象:农民说他想有个大收成,回去烹羊宰牛;赌徒说他想一夜暴富,而后金盆洗手;工人说他想拿到这几个月的工钱,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;城市里的人在酒后手脚并用说着他酝酿许久的赚钱路子,即便这些点子已经被加工得不能再去重了。 0岁,我们从喃喃自语,再到蹒跚学步,这一切都是人类约定俗成的文化洗礼,你的童年可能感受到了爱,也可能感受到了人性,这一切似乎都安排好了一般; 6岁,你懵懂的踏入小学,从这时开始,你的人生便时常有人为你打分,他们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、什么是错误的、应该何如去做、要如何分配我们自己的时间...... 我们忙碌且漫长的一生,有多久是为自己而活? 你说未来你要成为一名伟大的宇航员,而现实呢? 你说未来你要成为声名显赫的歌星,而现实呢? 你说未来你要成为博学多闻的学者,而现实呢? 你说未来你要成为国家主席,而现实呢? ... ... 现实是,我们终....
说说《后浪》
今天被《后浪》刷屏了,以为是某部新拍的电影,在网上查了一查,发现是来自何冰老师的一部 “Bilibili 献给新一代的演讲”。 我想作为00后,说说我的看法。 看完三个版本的《后浪》,我的首先感觉是:B 站 彻底不再是原来的 B 站 了。它在适应我们,在适应我们这些年轻人的生活方式,提出 UP 主激励计划 是为了让更多的目标受众:年轻人,被 B 站 越来越多元化 的气氛、作品所吸引,它现在的本质又是如何? 突然有些不解,从一个提到 Bilibili 就想到二次元的视频网站,如何一步步地 “邀请” 更多的 “官方号” 入驻,以 “接地气的官方号” 引起年轻人的好感,又如何一步步的与央视建立友好关系?从生活,到学习,再到社会。慢慢地,它好像成为了一个轻松、和谐的、与年轻人交流的首选平台。脱离面对面的苦口婆心,以新颖的方式鼓励、教导年轻人,培养他们的社会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。 跑题了。 从《后浪》影射到整个 Bilibili 的走向,B 站 在向多元化发展,但这只是表象。B 站 的野心太大了,他们让年轻人开心,就要让他们对 B 站 “充满自豪感”;他们让前辈们开心,就要让 “年轻人” 们自发地....